分享按钮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研究动态
研究活动
学术动态
培训咨询
学术通讯
商会论坛
  学术通讯
首页学术动态
李秀江:民营经济虎年闯关
来源:《中国民商》2022年02期
 
    经历了两年疫情的中国民营企业,顽强地挺过了疫情的冲击,他们坚信,在新的一年里,民营企业家一定会鼓足虎劲、展示虎威、成就虎势,自我加压、迎难而上,以猛虎下山的气势闯出一片新天地。
 
    疫情当下,春节依然给举国上下带来浓浓的喜气。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全世界经济受到重创,虽然中国经济韧劲十足,但也是负重前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农历春节才是辞旧迎新、欣欣向荣的开始。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期盼虎年大吉、虎虎生威。
 
    经历了两年疫情的中国民营企业,顽强地挺过了疫情的冲击,他们坚信,在新的一年里,民营企业家一定会鼓足虎劲、展示虎威、成就虎势,自我加压、迎难而上,以猛虎下山的气势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直以来,党中央非常肯定民营经济对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一直大力支持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从来不缺乏发展的信心,但也要看到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正如 2021 年 12 月 8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在三重压力面前,民营经济虎年如何闯关?
 
    需求收缩亟待破解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 4000 多万,他们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需求收缩的现实下,企业家必须看清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破解需求收缩压力。当然,这不是靠民营企业的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发力,才能有所突破。
 
    从消费来看,疫情发生以来,内需偏弱的问题就已经显现,而且一直没有有效缓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21 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长 15.1%,但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这个消费增速并不算高。一个印证是,2013 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增速一般略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两者之间的平均差额约为 0.5 个百分点。但是 2021 年前三季度消费对 2019 年前三季度消费的增速与收入的增速之差高达 3 个百分点,与此前的规律出现背离。这意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明显下降。
 
    不可否认的实事是,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收缩非常明显,突出的就是服务业价格与整体物价的反差。服务业价格增速处于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公开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旅游收入,2020 年同比下降28%,2021 年继续下降 4.7%,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恶化形成对消费需求的压制,使得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在2021 年充分显现,而且使得中期内居民消费行为都趋于过度保守化。2021 年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整体处于历史性低位。
 
    从国际市场看,在疫情冲击下,外需增长乏力,缺芯、缺柜、缺工等“三缺”问题和运费、原材料成本、能源价格、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四升”问题直接加重企业负担。
 
    化解需求收缩的压力,关键还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上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尤其是需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方面,要全面促进消费恢复。通过稳步提高消费水平和优化消费结构,促进传统消费提质扩容,推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等举措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另一方面,需要拓展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投资,促进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投资。
 
    具体而言,民营企业闯关的发力点应该在哪呢?专家认为,应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应对需求收缩,一方面将深挖国内需求潜力,以品牌建设引领消费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另一方面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着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总量扩大和质量改善。
 
    金贤东说,一是提质量,优化消费供给。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
 
    二是增能力,提升消费意愿。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政策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互促共进机制,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三是拓空间,释放消费潜力。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继续推动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培育建设工作。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
 
    四是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深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安全诚信放心消费环境。
 
    供给冲击怎样破题
 
    此前, “供给冲击”的概念并不多见于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对此,民营企业应该如何理解?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从本质上看,新冠疫情带来的是一场供给冲击。“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非常罕见但影响又非常特殊的一种经济现象。”供给冲击短期影响是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长期影响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供给冲击主要指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性的冲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学教授钱春海进一步指出,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正悄悄发生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产业链的布局将会从全球布局转向区域布局,区域化生产将导致无数区域性供应链中心的形成。对于中国而言,这将造成中国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被动脱钩,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被动分离的风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对多种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过高。例如铜精矿对外依存度超过 85%,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 80%,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 70%,铝土矿对外依存度接近 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 42%。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这些初级产品供给冲击的长期化有足够的重视。
 
    “当前中国供应体系存在五项短板,分别是高端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硬件。”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魏杰建议,要应对供给冲击,就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一要提高技术创新物质性基础,发展实验性经济,没有庞大的实验性经济,没法搞科技创新。二要在知识产权方面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我们现在对于知识产权和物质产权方式不一样,物质产权有个人的,知识产权都是国家的,参与创作的人不能享受这个经济收益。
 
    新冠疫情一方面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增长困境,但另外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人类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对滞胀的一些短期冲击有一些警惕,但另外一方面也要大胆对未来进行新的投资。” 程实表示。
 
    融创投资创始合伙人赵俊峰表示,新的科技产生的高质量供给,可以对冲传统经济的下滑。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关注有科技含量的,也就是在新能源或者双碳经济背景下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等领域。比如电化学储能(新型储能),电化学的关键材料等。这些新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处在技术研发或实验室阶段,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程实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减速增质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而担心,或产生悲观情绪,因为增长速度的下降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关键是在速度下行的过程中,能否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提升。
 
    比如,以日本为例,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放缓,但在这个时期,日本出现了很多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牌。因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企业会更注重做品牌、做产品体验。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这也是一次赛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会。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也表示,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和能源矿产等,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的开发应用等,这些都是针对供给冲击提出的应对之策。
 
    而对企业来说,面对原材料上涨,中下游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库存的方式来应对,在价格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快速积累原材料锁定成本,但提库存对企业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对行业、产品、价格未来走势有充分认知,而且提升原材料库存的过程中会增加库存成本,对企业现金流也提出较大挑战。
 
    以“超预期”破局“预期转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预期转弱的压力,预期转弱是指未来不确定性对于人们的经济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预期、投资预期、行动预期,这些预期的改变,将不可避免地从短期和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向。
 
    魏杰认为,预期转弱冲击主要体现为企业家预期转弱,要提升企业家的信心,关键在于要清晰解释很多政策。
 
    “预期转弱的出现很正常。”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坦言,无论是疫情导致的非正常性因素,还是经济在经历长期高增长之后出现的自然回落,都会导致预期转弱现象。
 
    李迅雷乐观地认为,2021 年是我国多项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举措集中出台之年,如反垄断、双碳经济、教育上的双减政策、第三次分配、房地产税试点等,如何正确解读这些举措,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加强预期管理,引导企业和居民部门正确理解政策,不要发生预期混乱。
 
    例如,中国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对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均超过 60%。民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 70%。民企对城镇就业的贡献超过 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 90%。因此,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所有民企确信共同富裕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的长期目标,这样民企在投资意愿上就会进一步提升。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定预期、树立信心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等,总体上中央稳增长的决心和政策部署,应该说已经有效应对了预期转弱的压力。
 
    应对预期转弱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共同富裕的总体表述与此前一脉相承,起到了稳定预期的积极正面作用。报告中,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提法,是对资本的肯定。“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也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关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提法, “红灯”领域要进一步明晰, “绿灯”领域要进一步鼓励,全新创新领域要保持开放态度。
 
    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国际外循环方面受到“供给冲击”,而且在内循环方面,也面临不畅,尤其 2022 年可能在就业上会有比 2022 年更大的压力。这需要通过扩大民企投资和鼓励居民消费来顺畅内循环。因此,为了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定要推出一些“超预期”的举措,才能改变预期转弱的局面。
 
    总之,供给冲击更多是由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属于短期因素,今后随着疫情的好转,自然会改观。但预期转弱是内在原因,除了通过政策来改变预期外,还可以深入分析哪些预期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哪些预期将有利于促进投资,哪些预期有利于增强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信心,有利于构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大底。如果了解清楚了,则可以对症下药、顺势而为,从而使得预期“转强”。
 
    民营企业韧性彰显
 
    2021 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
 
    民营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例超过九成,发展活力和韧性充分彰显。2012—2021 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 1085.7 万户增长到 4457.5 万户,10 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 79.4% 提高到92.1%,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1 年中国新设民营企业 852.5 万户,同比增长11.7%,增速重新回到 10% 以上。当年全国注吊销民营企业 390.0 万户,新设退出比为 2.2,每新设 2.2 户退出 1 户,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就把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作为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在税收、金融、就业、社保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扶持措施,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展现出强有力的发展韧性。
 
    2022 年,这些举措还将继续发力,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2022 年,将在四个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解难题。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在产权保护、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等领域存在的典型问题。二是拓空间。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增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三是促公平。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四是抓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励地方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持续探索创新,持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持续带动面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金贤东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服务实体、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合理利用中长期外债,积极引导企业优化外债利率和期限结构,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外债风险,更好地发挥企业中长期外债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民企闯关的定心丸和机遇
 
    日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人民日报撰文《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篇文章中,刘鹤给民企派发了一系列定心丸,指出了一系列宏观机遇。
 
    刘鹤特别指出,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对微观主体是刚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好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他说,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各类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企业好经济就好,居民有就业、政府有税收、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企业家是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推动者。企业家就像鱼一样,水质水温适宜就会游过来。
 
    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
 
    刘鹤强调,中国对外开放方针不会变,今天不会变,将来也不会变。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刘鹤表示, “中国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避免掉入福利主义陷阱,通过 14 亿多人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进程,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深刻理解社会心理特点,了解市场关心什么、担心什么,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做好政策评估和与市场沟通,坚持问题导向,多出台服务微观主体的高质量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活动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刘鹤说。
 
    对于 2022 年的发展机遇,刘鹤也为民营企业指明“八大机遇”,分别是创新机遇、核心竞争力机遇、美好生活机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机遇、资本市场机遇、基础设施机遇、住房需求升级机遇、绿色机遇。
 
    总的来看,2022 年我们会面临很多挑战,但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应对策略,只要我们的政策保持定力,严格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控制疫情,中国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面对三重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链接 | 研究所介绍 |
本网站内容未经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许可 不得转载或引用
Copyright www.bijia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 苏ICP备13047341号 你是第 个访问者